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,要求克服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顽疾,持续为基层减负。近年来,基层负担过重,主要体现在“四多”:文件多、会议多、督查检查考核多、问责多,这些犹如一层层厚茧,束缚着基层干部的“手脚”,影响着基层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,困扰着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。为基层减负,既要减轻不必要的折腾、减掉不必要的加码,撕开厚茧外壳,也要加强正向激励、拓宽容错空间,释放内心压力,让干部“破茧而出”。

  拓宽干事创业空间,为干部“松绑”。外地经验拿来就用,上级文件原样复制,APP、公众号花样点赞转发,文字照片处处留痕,种种现象导致基层工作“水土不服”,干部“思想僵化、行动钝化、能力匮乏”。为基层减负,首先要替干部解开身心束缚。一方面,要从行动上解压减担,上级部门要厘清权责边界,明确属地管理责任,列出履职尽责“说明书”,防止以层层压实之名推卸责任,避免基层“责任超载”,同时,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,在制定政策、规划发展前,少一些文件调研,多一些现场研究,少坐在办公室想,多往下跑几趟,切实让基层干部“腾出手”,轻装上阵“抓落实”。另一方面,要从思想上拨开迷雾,基层干部需清晰地认识到,减负并不是减责任,而是让干部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在为民服务上。卸下了工作负担,基层干部更应迈开步子、甩开膀子为群众办好实事,自觉深入田间地头、厂房车间,当好政策宣传的“翻译机”,当好疑难问题的“收音机”,当好群众建议的“传声器”,当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“连心桥”。

  健全容错评价机制,为干部“撑腰”。改革创新、干事创业,难免会有失误、差错。作为政策落实的第一线,基层干部需充分发扬创新精神,然而现实中,部分领导干部心有顾虑,他们认为“做得越多风险越大”。究其根本,是没有足够的容错空间,让干部有了后顾之忧。为基层减负,还要为干部减掉心理负担。一方面,要不断健全容错机制,严格按照“三个区分开来”的要求,坚持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相结合,明确容错免责、容错减责情形,打破“洗碗效应”,多给基层干部“安全感”。另一方面,要健全考核评价体系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打破唯数字论的考核陷阱,评价工作实绩时,既看结果也看过程,既看成效也听民声,将更多评价权交给群众,让“评价制度”凸显原则性又充满人情味,为基层干部营造一个更具宽容性、灵活性、规范化、人性化的健康干事生态。

  突出正向引导激励,给干部“甜头”。干部管理,要在赏罚。少了适当的激励机制,干多干少都一样,使得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不愿作为、缺乏激情、拈轻怕重。打破躺平思想、佛系心态,就要多为基层干部点点赞、加加油、鼓鼓劲,激发其内生动力。上级部门要坚持树典型,表先进,以工作实绩、实效为依托,把群众呼声、社会反响作为标尺,积极运用年度考核、党员评议、民主测评结果,自下而上推选先进典型,让好干部被看见;组织部门要打通“上升通道”,坚持重品行、看实绩用干部,多给创新意识强、工作实绩好的干部“递梯子”;机关单位要用好谈心谈话等手段,加强人文关心关爱,及时了解干部思想动态、工作情况,引导干部开诚布公、畅所欲言,正确看待遇到的困难,疏导工作生活压力,护航基层干部快乐工作、幸福生活。(杨益)

(责任编辑:何欣)